每年春节过后,各地“招工难”的话题都持续引发关注。今年,这一问题是否依然突出? “2008年,工人保底工资只要1800元,那时候,招人很容易。如今,工人保底工资开到4000元,并且包住宿,基本的配套设施也都弄得很完善,即便如此,我也很难招到人。”这是福建泉州市某工艺品公司老板吕巧玲对于“招工难”最直观的感受。 吕巧玲这样的烦恼,当地很多民企老板都感同身受。和从事制造业的吕巧玲一样,在泉州开婚庆公司的王灿明也面临着“招工难”的问题。 王灿明说:“如今,每月工资开到3000元,也很难招到人,但对企业而言,这是不小的压力。” 吕巧玲、王灿明的烦恼,是泉州众多民企“招工难”的一个缩影。每年春节后,关于泉州企业“招工难”的新闻都会频频见诸当地媒体。 泉州,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较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。当了18年民企老板的吕巧玲曾经确实也尝到了泉州发展的甜头,她一度迎来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期,其企业用工规模曾达到400人以上。然而,近年来,她的企业正在走下坡路,如今,她的企业用工规模仅剩下不到60人。 “‘招工难’制约着我们企业的发展,导致了用工成本上涨,也迫使我们这些中小企业,只能无奈压缩规模。”吕巧玲说,“相比2008年,当前用工成本足足涨了近一倍,但企业利润涨幅只有不到5%。” 在吕巧玲看来,当前,工人才是“老板”,他们随时都可以说走就走,立马就转投其他企业。“‘招工难’让老板更难当了,我现在不太敢随便开除员工,公司的制度有时也成了口号。”吕巧玲无奈地说。 “招工难”问题,不仅存在于泉州,也同时存在于全国许多地方。节后,全国多地也相继爆出企业“招工难”。以广州为例,近日,根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中心年前对当地424家企业进行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广州节后缺工人数将达18.91万。在该中心举办的首场综合招聘会上,有70多家企业进场,提供2000多个职位,然而进场求职的异地务工人员却寥寥无几。 钟新 |
相关阅读:
- [ 02-17]去产能升级对民企机遇与挑战并存
- [ 02-01]为环境安全添把“锁” 泉州13家民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
- [ 01-29]民企如何度过这一轮经济寒冬
- [ 01-29]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史贵禄:民企发展面临五大空间六大领域
- [ 01-28]建阳:创新示范引领民企转型升级